[法國殖民地的去殖民化方式]

直播EP44重點整理】🥜台澎小堅果🌰

時間:12/19(日) pm8

講者: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辦人-黃聖峰 +皮筋兒

主題:法國的殖民地去殖民化方式


法蘭西殖民帝國曾有的領土(淺藍色領土在1930年時不再隸屬於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國我們一般來說很少關注它。講到殖民帝國都會想到英國,很少人想到法國。

法國曾經也是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殖民地。

我們之前提英國殖民地去殖民化的方式時,有提到美國的獨立戰爭,當時法國有幫忙喔!大家會不會覺得很奇怪?不是隔很遠嗎?怎麼幫忙北美十三殖民地?其實不是千里迢迢越過大西洋喔!大家可以翻出上一次英國殖民地那張圖,十八世紀英國北美洲殖民地的左手邊就是法國殖民地。

法國那時殖民地其實就是美國現在的中部。那美國的東岸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這就很有趣了,英國的十三個殖民地要反抗要獨立,所以法國殖民地就想說來幫忙,這也是為什麼法國當時也介入了。

西班牙在旁邊其實也有殖民地哦!所以西班牙也來參一腳美國獨立戰爭,西班牙介入獨立戰爭後來跟英國對打起來被打敗。

所以很有趣的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獨立戰爭,為什麼會有法國、西班牙、尼德蘭的介入,都是因為有地緣關係,有利益衝突,這些介入的國家心想:能讓英國在北美洲減少幾個殖民地,對自己也會是有利的。

這也是很現實的事情,沒有任何國家是開慈善事業,會介入都是有其目的,為了自身國家利益。不過法國介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太多金錢結果民生出問題,導致法國大革命。所以很多國家就知道不要多管閒事,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法國有兩次殖民階段,第一次是在在十八世紀之前,後來法國大革命之後,很多殖民地就沒了,國力衰敗也無力維持。法國在十九世紀後再來一次建立殖民帝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是第二階段殖民狀態。

這張圖就是第二階段的殖民狀態,可以看到亞洲這邊,是法屬印度支那。法屬印度支那其實不是只有今天的越南,還有包含今天的柬埔寨跟寮國。法國把它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統合起來統稱法屬印度支那,就是一個地名統稱取名,意思是這個地方介於中國跟印度中間是法國殖民地。


現在的法國狀況。

剛才前面那張很多藍色部分不見了,還剩下小島嶼。現在法國這個國家擁有的領土跟1938年來說差很多,非洲西岸那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沒有了。現在剩下各大洋的小島,地圖上有稍微放大點。

法國是怎麼變化的呢?接下來看看透過什麼方式變成現在這樣?


這四個過程可以說是法國在二戰後的一連串去殖民化的過程。

二戰後其實法國不太想去殖民化,不想放棄這些領土跟資源,但因為二戰後去殖民化是國際共識,所以也不得不順應國際情勢走。在去殖民化過程中,曾發生獨立戰爭。


大家知道戴高樂嗎?是自由法國的成立者,二戰時因為法國被納粹德國打敗投降,法國當時政府維琪法國,原本是國際唯一承認的法國政府,但維琪政權比較親納粹,過了段時間維琪政權就喪失了它的獨立性。法國內有兩個立場,一個要和平、一個要反抗,和平的那群就是維琪政權,反抗那群就是戴高樂那群後來跑到海外法國殖民地,成立自由法國。

自由法國認為維琪政權是納粹控制下的傀儡政權,後來世界各國也看維琪政權怎麼怪怪的。日本在二戰時入侵東南亞,法屬印度支那是聽命維琪政權,但維琪政權跟納粹親近,而日本也跟納粹親近,日本軍隊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反抗也不激烈,反抗動作只有胡志明那群而已。

自由法國成立後,同盟國成員陣營逐漸改承認戴高樂政權是法國政府,不過戴高樂的自由法國不在法國本土,概念上是流亡政府。在這情況之下,戴高樂發表了宣言討戰。原本在去殖民化的概念下,是要讓原本殖民地能得到自主管理的權限,但戴高樂發表的宣言直接說,如果戰爭結束後,自由法國回到本土,要再建立新的體制,就是法國第四共和,要成立法國聯盟(就是法蘭西帝國另個名稱,本質沒變,並不是邦聯跟聯邦哦),名義上雖然是聯盟,但其實就是中央集權體制,在上面不會有自治區,只會有高度中央集權,也否定帝國外發展的空間,意思就是要聽從帝國,不會有自由發展的空間,還說憲法上不會給殖民地自主,不可以自己制定法律。

所以當戴高樂說這樣的話,讓殖民地人民不太高興。二戰時其實法國殖民地人民很多人有參戰,很多人自願參戰為法國流血,但戰爭結束後,聽到戴高樂這樣說就很詫異,為什麼還是這副德性?這也引發了法屬印度支那這邊的強烈反感,後來二戰結束之後,ROC政權依照1945.9.2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實施佔領代管。法屬印度支那北緯16度線以北是ROC政權所代表的中國來代管,以南是英國。

後來不管是英國也好、ROC政權也好,都在1946.3月之前交還給法國,當時大家都有說胡志明聯合法國軍隊對抗ROC政權軍隊

其實ROC政權之前要報中法戰爭的仇,那時越南(清帝國時稱安南,為清國附屬國),法國跟大清在這邊有利益上的紛爭,當時打起來,大清輸給法國,大清把安南給法國,也就是對「中國」來說因為中法戰爭而把安南給法國,在這情況之下,ROC政權為什麼會想賴在占領代管的地方?就是因為認為之前安南是自己的。

1946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開打,尤其越南這個部分,北邊胡志明成立越南獨立同盟會勢力範圍,南邊是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越南國,裡面是君主制,有個皇帝叫做保大帝,法國跟保大帝合作,一起對抗胡志明。胡志明用的是游擊戰,法國不太懂在越南叢林打仗,1954年法國慘敗,因為這個第一次戰爭,法國被迫在日內瓦會議(處理韓戰跟印度支那戰爭)承認越南是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那為什麼還在那裏沒解決?因為法屬印度支那分南北,不同政權主事,北邊1949年PRC政權建政有協助胡志明北越,南邊越南國是反共。

所以雖然1954年法國承認越南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這個承認是主張整個領土主權及於整個越南的主權國家,但這個主權國家現在上面有兩個政權在打仗,也就是說越南內戰。法國承認的越南主權國家在打越南內戰。

越南獨立戰爭其實還有混和越南內戰,有跟殖民者合在一起打:越南人互打內戰南北越,然後北越又跟外來殖民者打。

獨立戰爭早在1954.6.4法國承認越南獨立時就結束了。但因為上述說的混和情況,1954.7.21年在日內瓦簽了《日內瓦協定》,越南內戰停戰協定就是《日內瓦協定》,就有約定停戰線,跟約定1956.7月要辦選舉完成越南統一。

1954.7.21停戰南北越戰爭停止,接下來等1956.7月等選舉統一,但是呢!我們既定印象會認為共產主義比較不民主,可是呢其實1956.7月要辦聯合選舉,拒絕選舉、拒絕接受的是反共的南越喔!保大帝的理由是認為選舉結果會輸,認為北越會贏,那就會變成共產主義,所以南越不接受《日內瓦協定》的約定,那美國是反共,所以美國站在南越這,這問題就來了!所以北越就說:好啊所以內戰停戰條件就毀約,你不按協定走不辦選舉,那就繼續打囉!所以接下來就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戰開打。

美國有介入越戰,支持南越,因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關係,其實有很多去越南打仗的美國大兵,有的是在台灣這邊過去的,而台灣當時也有運送物資過去。ROC政權當時是反共的,所以也有協助參與越戰。

總之,1954.6.4從法國獨立出去的越南,後來越南內戰是北越獲勝,1976年完成越南統一。今天的越南就是社會主義的主權國家。


阿爾及利亞這個其實有連結到上一張戴高樂宣示的法國聯盟。

法國聯盟這個東西本身就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對想要擁有自治權限的地方來說就會很討厭,阿爾及利亞在二戰之前就已經有反抗的情況,想要從法國中分離獨立。所以在戴高樂宣言想要權力一把抓的時候,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便在1954.11.2開打。

1958年法國國會授予戴高樂將軍全權,出任法國第四共和最後一任總統。同年全民公投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成立,(注意喔!這些制憲、第幾共和制度,法國國家法人格不受影響),1959.1.8戴高樂成了第五共和首任總統。

二戰後去殖民化的國際共識,並沒有否認使用戰爭來爭取獨立的行為。

二戰後基本上在國際法是不允許毫無理由使用武力的行為,但是有些例外,一個是自我防衛,一個是民族解放就是去殖民化的部分。所以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因為是殖民地所以可以這樣來爭取,反之如果原本不是殖民地,就不能主張民族解放,國際社會很可能不會承認喔。

因此,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主張民族解放國際社會是認可的,在1960.12.9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有自決權和獨立權。由於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已經打了六年多了,雙方死傷嚴重,法國本身也產生很大的政治動盪,過程中法國第四共和政府幾乎變成停止狀態,法國人民也慢慢不支持法國用武力來壓制阿爾及利亞。法國對其鎮壓方式是很粗暴的。而法國會這以粗暴方式鎮壓跟戴高樂 1944 年的宣示很有關係。

1962法國本國辦公投,同意法國針對阿爾及利亞的事情,去跟民族解放陣線談相關方案,法國總統戴高樂針對阿爾及利亞提出一個法案,讓它可以行使自決權來獨立,1962.3.18法國跟民族解放陣線簽訂《埃維昂協定》,明訂阿爾及利亞人可以透過公投行使自決權獨立,這個協定概念上是會影響到法國的領土範圍,所以不是法國總統說OK就OK,這協定內有提到讓阿爾及利亞獨立這件事情也要得到法國本土人的同意。

概念上就是我要允許一個地方獨立,那法國本土領土主權擁有者也要通過公投來批准,就是我同意你同意用公投方式分離獨立。

1962.4.8法國本土跟一些屬地公投同意批准《埃維昂協定》,這裡面提到讓阿爾及利亞人辦自決公投。阿爾及利亞在三個月後辦自決公投通過獨立,法國於是正式宣布阿爾及利亞為正式主權獨自獨立的國家。

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是兩階段,前面是獨立戰爭,後面是自決程序。不是單純的自決公投,是前面打仗打很久,聯合國介入、國際社會認可,法國依照國際社會要求跟國內憲法規範,完成簽署協定,最終促使自決公投完成分離獨立。所以這是有國內法跟國際法的關係。

國內法的部分:法國本土通過公投批准《埃維昂協定》讓阿爾及利亞辦自決公投。

國際法部分:獨立戰爭部分跟聯合國肯定自決權、《埃維昂協定》本身、阿爾及利亞的自決公投。


延伸閱讀:阿爾及利亞跟摩洛哥都曾是法國殖民地,但摩洛哥更親近法國,而阿爾及利亞相對不喜歡法國,所以後來在西撒哈拉這個地區上就有一些立場的不同。


柬埔寨是法屬印度支那中的一部分。

柬埔寨成為法國保護國這跟中法戰爭有點關係。法國因為中法戰爭關係控制越南,柬埔寨是夾在泰國跟越南之間。其實柬埔寨本身是具有獨立性,但因為覺得法國靠山比較大,就跟法國簽署國際條約成為法國保護國。

雖然這個條約可以讓柬埔寨國王繼續當國王,但內政跟外交都是法國來主導,所以就導致柬埔寨淪為殖民地,後來1887年法國就把柬埔寨、安南(越南)、寮國組成「法屬印度支那」。

這過程從1887年到1946年大概快六十年的時間,法國在1946年允許柬埔寨成立政黨,但也只是諮詢性質,1949年柬埔寨國王跟法國簽署條約,取回大多數行政權,但司法跟外交權還是在法國手上。

柬埔寨國王後來去跟法國政府談獨立事情,但被勸退,於是柬埔寨國王後就演了一齣戲:「只要法國不讓柬埔寨獨立,我就不回柬埔寨了」。

法國要掌控柬埔寨就是要靠這個國王,這時候就失去這個連結橋梁,這樣法國就不能有效管理柬埔寨。所以柬埔寨國王說他不回柬埔寨了,並主動流亡到泰國,說除非法國讓柬埔寨獨立否則不回去。

這其實就是一個賭博。而國際社會也看不懂法國跟柬埔寨去殖民化怎麼用成這樣,法國怕太難看就在1953.7.3同意柬埔寨獨立。

前面提到的《日內瓦協定》裡面也有提到柬埔寨獨立的部分。最後柬埔寨國王回去,處理好國家的運作工作,1953.11.9柬埔寨真正恢復獨立。

在概念上來講,柬埔寨的領土主權還是柬埔寨這個國家的,但是,一切國家運作卻掌握在法國手上,因為簽署保護國條約導致柬埔寨本國的行政、立法、司法跟外交都在法國手上。基本上所有權利都讓渡出去了,因此柬埔寨拿回真正國家運作的權利才算真正恢復獨立性。


之前有提到阿爾及利亞的部分。二戰後法國改制、制憲,成立法國聯盟,這就是所謂的同化政策,把法國殖民地分作海外部分(overseas department)跟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ies)。海外部分是舊的殖民地,海外領地是新的殖民地,法國把這殖民地名稱改一下就以為不是殖民地,這叫做自欺欺人。

雖然宣稱人民法律地位平等,但是法國本土仍掌握大權,由法國本土國會掌握,所以並沒有實質去殖民。

後來引爆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法國人民也不支持,也沒人要當總統,所以後來請戴高樂回來當總統。1958.6.3法國國會通過授權政府制定新憲法,因為當時認為原本憲法不好用才會引來獨立戰爭。原本1946.10.27的憲法提到要讓所有法國人法律地位平等,新憲法要通過必須法國人民投票通過。由於第四共和的憲法說殖民地人民也是法國人民,所以他們也可以來投憲法公投。

1958.8.8戴高樂宣布,在9月28日舉辦的新憲法公投,法國殖民地可以選兩個路線:1.接受新憲法在法國新制法國共同體(France Community)中自治、或2.不接受新憲法立即獨立。

憲法公投結果,除了法屬幾內亞不接受新憲法立即獨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接受新憲法。所以新憲法在1958.10.3生效,法國在這天改用第五套共和制度成為法國第五共和。

在這第五共和制度中的新憲法有所謂的法國共同體(France Community),這概念上來講有點像是聯邦性質,在這裡面都是屬於法國這個國家,但有些殖民地又具有自治權,所以就沒那麼中央集權制,但這個又不是真正純粹的聯邦制,因為沒有一個聯邦政府,所以法國還是一個共和國,自己弄一套機構就叫法國共同體,所有原本法國聯盟的成員都變成法國共同體的構成員,然後這些構成員又有自己的自主權限、有自己的政府跟憲法,但外交還是由法國對外統一。

在1958.9.28憲法公投不接受就分離出去,只有幾內亞一個而已。所以透過制憲程序、不接受新憲法就產生分離獨立效果算是很創新的方式。


法國新憲法1958.10.3生效後變成第五共和制,原本成員後來紛紛獨立,1960.1.1喀麥隆獨立、4.27多哥獨立。原本法國共同體憲法內,要做任何事情程序很麻煩,所以很多成員不想留在這裡了,戴高樂就想說好那讓你們獨立,如果還想留在法國共同體內也可以,就用成像大英國協那樣,後來1960.6.4修憲,讓原本像是聯邦制的共同體構成員可以取得獨立地位,變成主權獨立的國家,並繼續留在共同體內,當然也可以取得獨立地位後直接離開這個共同體。

結果1980年代共同體內的構成員都跑光光了。法國共同體名存實亡,只剩下法國主體本身。因為法國共同體沒有其他成員了,於是最後在1995.8.4修憲把法國共同體的規定刪除,正式廢除法國共同體這個框架。

所以這套憲法規範對象就只剩下法國第五共和這個主體適用。

法國的去殖民化是滿有趣的,幾乎是把憲法運用到極致,用憲法制定把殖民地改名海外部分跟海外領地,但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殖民地本質還是殖民地,之後引發戰爭,政府要倒了,後來又弄一個新憲法,制憲、修憲改變國家體制,這一系列的動作,在概念上都是國內各項屬性變更,不影響法國國家法人格。法國做法就是把具有領土主權或者具有管理權限這個部分都用憲法規制它,這都是內部的處理,在憲法內開一條路,只要依照程序,不接受新版憲法就獨立,新憲法後來還把獨立程序改得很簡單。

法國為什麼可以用這個方式來讓殖民地獨立?這是因為法國擁有這些殖民地的領土主權或在去殖民化架構中是具有合法管理權限的管理者,所以才可以設計自決機制讓這些地方決定是否要取得獨立狀態,換句話說這都是法國國家(領土主權擁有者/管理者)依其權利/管理權限實施的程序,而不是殖民地當地可以自行運用的權限。


延伸閱讀

國際社會所遵循的規範就是如此,每個規範背後都有要達成的目的,也都在維持國際秩序穩定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所以領土主權的歸屬狀況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建國的難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堅定地以史實、國際文件為依據,強調台澎領土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原因。

仔細思考一下,二戰後去殖民化其實有兩個階段:

1. 殖民母國、主權國,放棄殖民地主權。

2. 第二階段領土上人民要決定自己的方向,看要建國,還是併入另一個獨立國家。所以台澎主權未定其實白話來說就是台澎人民什麼時候要來自決?

台灣人民根本沒意識到有第二階段。釐清現狀是台澎地位未定,那台灣人要改變現況的方式,是真的針對台澎地位的問題在處理嗎?


台澎建國一定會成功的♡
雖然路艱辛了一點、長了一點。明明被這麼多國殖民過,結果現在竟然處於「領土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建國難度超低」狀態,真的很神奇。
走在建國路上謝謝大家的努力💪🏻天佑台灣!

發表者:JourneyShin

Dream Big! Love Deep! Live Hard!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