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地的去殖民化方式]

直播EP42重點整理】🥜台澎小堅果🌰

時間:12/4(六) pm8

講者: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辦人-黃聖峰 +皮筋兒

主題:「英國殖民地的去殖民化方式」


之前我在寫澳洲去殖民化的過程時,也特別搞懂大英國協跟大英帝國的差別。

才知道原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的去殖民化方式這麼有創意!

再加上前幾天有看到新聞「巴貝多改共和制」,許多人以為有一個新的國家巴貝多共和國誕生,事實上不是的。巴貝多早在1966年就已經法理獨立了,只是仍舊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伊莉莎白二世,這個伊莉莎白二世僅具有象徵性,只是跟英國一樣把同一個人(伊莉莎白二世)當成國家元首,把同一個家族(伊莉莎白所屬皇室)當成本國的皇室。可以把它想成同一個家族開好幾個公司的概念。每個公司都是各自獨立的,只是剛好負責經營公司的是同一個家族這樣。那近期巴貝多改制成共和體制,只是國家內部的體制改變,不影響其國家法人格。


那就請聖峰聊聊大英帝國殖民地不同的去殖民化的方式:

現在大英帝國已經不存在了喔!

只是我們現在看到英國還有皇室就會以為可以稱它為帝國,其實不是的。帝國基本上是一種透過征服來擴張領土的政體,所以我們會聽到有人說「帝國(殖民)主義」。在十七世紀西發利亞和約體系建立之後,因為歐洲的國家得開始尊重彼此之間的領土主權,導致在歐洲大陸上不太能透過打仗來擴張領土,所以才會跑到其他地方擴張領土。

擴張領土的方式基本上是:看到的地方就是我的領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船靠岸腳踩上去的地就是我的領土了,那這領土如果沒有人來挑戰的話就變成我的了。這時候就會發現說在十七世紀之後(大航海時代),很多海權國家到世界各地拓張領土,有人先到跟後到的人就會競爭,然後管原住民去死,都來奴役原住民,並協商劃分各自的領地。不只英國是這樣,西班牙也是日不落帝國,法國、葡萄牙也是喔!在這情況之下,你就會發現說這些國家除了本國所在地,到外面去就是殖民地,那時候大多數殖民帝國向外拓展是為了取得物資跟勞力,講白了就是發大財,在這情況之下,對殖民地的利用來說就是剝削到極限,那從本國人移過去的話,有可能是在本國過不下去去殖民地找機會,或者是犯罪被流放的人,像是澳洲。而像北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原本也有英國殖民地,英國主要在這裡生產農作物,來滿足英國本國需求,像是茶葉、香料等等。

英國在亞洲這邊像是印度、東南亞等等,採取殖民也是為了得到當地物產、農產,那非洲那邊殖民地是要取得礦產。總之就是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當自己倉庫,把殖民地人民當奴隸使喚。

有些殖民地去的就是英國本國人,像是北美洲很多英國人去,去那邊當領導、建立莊園等等,英國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地,其輸出品項除了物產再來就是勞力。做這種買賣奴隸應負殖民地勞力需求是很賺錢的。像這種殖民帝國,雖然同樣是殖民地,但各殖民地彼此之間還是有地位上的差異,在管理方式上也會有差異。

另外一點像英國雖然有那麼多殖民地,一開始取得時候那當地原本的狀態會影響後續去殖民化的方式,如果原本是鳥不生蛋的地方,去的都是英國人去當管理者,儘管當地還有一些原住民,但這些地方後續的去殖民化,英國會大致上用「我幫你規畫好路線你照著走就對了」的模式。

如果取得的地方當地原本就已經有一個勢力在,或當地人非常很多,英國人去那邊只是少數,雖然運用船堅炮利來逼對方投降,但其實沒辦法真的壓制當地,那英國跟當地勢力會建立一個保護國的狀態,英國保護當地(說好聽就是我罩你),那你就要上貢,這其實跟中國的「朝貢體系」很像,我是你的宗主國,你是我的籓屬國,你要對我朝貢,如果你被欺負我宗主國會來幫你。像這種保護國的關係,當時印度就是了,印度當地就有自己的王朝,印度這個地方原本是一個除了大一統國家之外,裡面還有好幾百個小王國,可以想一下,就好比在普魯士王國將德國統一之前,在德國內有好幾百個小王國,到處都是王子跟公主。

英國在印度當時的方式就是跟印度好幾個小王國簽訂契約,當他們的保護國,所以在印度的去殖民化就不會都幫你想好路線,只會是我起個頭,然後後面你們自己走下去。

好再來,我們看大英帝國可以思考一下帝國這個東西,跟我們看待一整個國家一條鞭打下來的狀態不一樣,就是說大英帝國這個帝國,跟中國歷代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來比較會有很多差異,像是中國這土地上曾有的秦帝國,就是中央集權制,而地方政府上就沒那麼多彈性。而大英帝國雖然是用武力逼人就範,但也同時允許當地原本的勢力保有一定勢力,你只要奉我英國女皇為元首就好,你還可以在當地有高度自治這樣,所以我們在看歐洲很多帝國,並不是完完全全的中央集權制,各地方狀態都不同,也導致後續去殖民化方式就有很多不同處理方式。


我們接下來看一下現在的英國:

好大英帝國從1921年變成現在英國的狀態2021.12,剛好是一百年。看一下之前在1921年整個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是在大英帝國控制之下,那現在英國擁有的領土,很多是島嶼,最大的島嶼是英倫三島,主要是這三個,我們看一下現在的英國有所謂的皇室附屬地、英國領土及其海外屬地。

皇室附屬地跟海外屬地有甚麼差別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有一家公司有董事長,如果董事長擁有全公司全部的股份,但他另外還有私人財產,就好像說英國皇室溫莎家族(伊莉莎白二世所在的家族),這個家族是英國皇室,有私有財產(私房錢),皇室私房錢就是皇室附屬地,是皇室自己的,那英國跟皇室的關係,就好比公司跟董事長的關係,英國這個國家是君主立憲制,而選了溫莎家族當作英國的皇室,等於就是一家公司選了某人當董事長,不過,英國領土及其海外屬地目前並不能算是溫莎家族(英國皇室)的財產,原本是,但後來不是了。

君主立憲制、君主制、共和制的差別?君主制就是說甚麼都是君主的;共和制是甚麼都是人民的;君主立憲制就是從「甚麼都是君主的」過渡到「甚麼都是人民的」階段。

君主立憲制就是說君主慢慢變成只是一個頭銜精神象徵而已,但是國家的領土並不屬於皇室,這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狀態,法律上憲政上會說一切都是英國女皇的,實際上英國領土並不是皇室擁有的。英國領土是屬於英國這個國家的領土,那海外屬地就是在當地可能沒甚麼人居住,可能是無人島,只有管理者在巡邏,沒有民政上的活動,那法律上地位上不一樣。那如果是有人居住的海外屬地,當地人民不能投票決定英國國會上的事情,是有所差別的。地方自治還是我英國的領土,只是上面人民的權利與英國當地上人民不一樣。

好所以從這可以看出英國領土及其屬地要跟皇室附屬地要分開來看。

皇室附屬地是英國的國家元首的私房錢,溫莎家族是在英國這國家,就好像是溫莎家族帶著私房錢來到英國這個國家,整個包起來好像全都是英國的東西,但法律上來說皇室附屬地不能算是英國國家的財產。

就很像某個人搬到你家住,帶了自己很多的行李,這些行李是那個人的,但看起來很像這些行李都是你家的東西,皇室附屬地就很像這個概念。


到底這個大英帝國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來看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去殖民化的幾種方式:


用打仗來獨立最知名的就是美國,美國本來一開始打仗時沒有想到要獨立,因為英國定的稅如茶葉稅讓北美十三殖民地的人民覺得不爽,只是抗稅,是革命戰爭,要改變這個殖民統治者、改變殖民母國對待殖民地的方式,但英國本身態度不好,壓制當地,所以導致革命戰爭打一年後,變成沒辦法和解共生,後來才變成獨立戰爭。殖民地人民是在1776.7.4發表獨立宣言,發表獨立宣言不代表就獨立了喔!只是從這時開始算打獨立戰爭。

在這之前還沒說要獨立,其他國家都沒有介入喔!等北美那十三個殖民地明白說要獨立了,其他國家就開始幫這殖民地,例如法國、西班牙,連尼德蘭也來參一腳,這些國家中運氣比較好的是尼德蘭。但西班牙介入獨立戰爭後來跟英國對打起來被打敗了,法國也是支持獨立戰爭結果民生出問題,導致法國大革命。所以很多國家就知道不要多管閒事,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在這邊讓大家了解,一個地方要獨立建國要靠自己,不要想己願他力,當時「北美十三州」在打獨立戰爭時都還是英國領土喔!其他國家此時說我支持你獨立,就算是干涉他國內政啊,根本就是找仗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要去期待其他國家支持我們建國,不要把其他國家的支持當成建國的條件,不要緣木求魚。

好,接下來就是英國打了也很累了,後來在1783年簽的《巴黎條約》中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巴黎條約》在1784.5.12生效,美國也在這天完成法理獨立,雖然美國自己的國慶日是訂在1776.7.4宣布獨立宣言時,因為這是一切的起點,但美國真正完成法理獨立是1784年。

延伸閱讀 美國 https://wp.me/pd1HGm-b7

接下來看愛爾蘭,原本是UK聯合王國的成員國之一,1919.1.21在愛爾蘭這個島打起了獨立戰爭,雙方在1921年簽了《英愛條約》,英國同意愛爾蘭可以依據英國國會訂好的憲法,以自治領的身分繼續待在大英國協這個國際組織內。

一開始是獨立戰爭,後來英國說「讓你獨立了,但憲法我幫妳寫」,但這邊放的其實很乾脆,因為英國並沒有說如果之後你要修憲要經過我的同意,條約中還有說北愛爾蘭可以自己選擇決定要不要獨立,這北愛爾蘭比較靠近英國本島,族群上很接近英國,後來北愛爾蘭決定不要獨立,所以北愛爾蘭還在聯合王國裡,聯合王國的全名則變成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愛條約》中說「憲法我英國國會幫你寫好,你就按我訂的規劃來獨立吧!」所以愛爾蘭真正的法理獨立是英國國會制定的《愛爾蘭自由邦憲法》在1922.12.6開始施行這一天,這份憲法是在英國女皇同意下開始實施。簡單說就是「我同意你獨立,怕你一開始會亂我還幫你寫好憲法」,就像父母讓孩子獨立前還先幫孩子寫好生活守則這樣。


英國有很多的殖民地是英國本土人移民,像是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都是用「一切幫你安排好」這個方式。在那之前原本殖民地英國派總督去那當頭,總督在這是有高度自治權限的,但許多法律還是要由英國國會來訂。在大英帝國裡,聯合王國的地位原本跟自治領不一樣,聯合國地位比較高,但在1926年發布一個包佛宣言(也就是《1926年貝爾福宣言書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26》):宣告在大英帝國皇室面前,聯合王國跟自治領地位一樣,這個宣言宣告要朝著這個方向走,但相關法令還沒開始出。宣言內容真正落實要等1931年《西敏法令》發布施行之後。《西敏法令》施行之後,聯合王國的國會基本上就不能隨便去制訂法律管自治領了,自治領可以自己立法。當然,自治領可以請求英國國會來制訂某些法令,像對神燈精靈許願這樣。自治領要怎麼管理由自治領自己決定,甚至有些自治領連外交事務都可以獨立運作了。在這情況之下,很多的自治領在《西敏法令》實施後已經可以說是完成95%的獨立,有立法跟外交權限了,但還卡在哪?卡在他們的憲法是英國國會幫他們訂的,這些自治領得按英國國會訂好的去運作,而且如果要修改憲法,有些條文甚至還必須得到英國國會的同意,這就不是真正完全的主權獨立國家呀!因為英國國會仍舊具有某部分的決定權。

英國國會後來自己訂了《加拿大法》、《澳大利亞法》,將相關國家自行修改憲法的限制撤除,因此讓這些國家可以真正的擁有自由修改憲法的權利。

英國國會當時通過《加拿大法》時,還提出加拿大憲法的修正案,內容是讓加拿大可以自己來修憲,這個很有趣,英國先通過《加拿大法》說以後我不管你加拿大的憲法了,那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先批准《加拿大法》,接下來伊莉莎白二世或她派的總督在加拿大,再以加拿大的國家元首批准加拿大憲法,讓加拿大可以自行修憲。

這就是一切幫你安排好了,而伊莉莎白二世因為同時擔任兩個國家的元首所以這樣處理。

這種事情在歐洲其實還蠻常見的。在君主制時代,國家(包括領土及其上人民)是君主的東西。君主又是世襲制,所以國家就像財產一樣在皇族成員之間轉手。之前歐洲最猛的皇室是「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姻的方式,幾乎掌控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兩個國家的元首結婚生下來的小孩,就可能會同時成為這兩個國家的國家元首,然後這兩個國家就有可能因此合併成一個國家。西班牙跟加泰隆尼亞就是這個路線。

延伸閱讀:

加拿大去殖民化建國 https://wp.me/pd1HGm-oS

可以看法理建國連線發的文章是關於巴貝多在 2021 年 11 月 30 日更改國家體制(不是建國)的說明,希望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囉。 

新加坡獨立 https://wp.me/pd1HGm-bj


再來是「虎頭蛇尾式」。

印度原本如同前面說過的有許多小國家,國中之國,之前就有些動亂反抗英國,在二戰後英國通過《印度獨立法》,英屬印度就成了自治領的狀態,並把英屬印度分成印度跟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原本要走「一切幫你安排好式」,但是英國後來就不太管,而且切分的方式很爛,印度在中間巴基斯坦分左右兩邊,這主要是用宗教來區分的,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則是印度教、佛教,像巴基斯坦自治領左右兩塊距離幾千公里,中間卡著族群、宗教不同的印度,交通跟溝通都很不方便,印度也為了邊界跟西巴基斯坦打好幾年的仗,後來東巴基斯坦想要脫離巴基斯坦時,印度也有偷偷幫忙,這也算是印度跟西巴基斯坦的衝突點之一。西巴基斯坦就是今日的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則是孟加拉(主權獨立的國家)。


再來聊放牛吃草式

1516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始統治耶路撒冷和附近的大片領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大戰結束後,英國占領了全境,正式稱為巴勒斯坦。

因為宗教上面的關係當時在占領時把這個地方回教大帝國給裂解,國際聯盟指派把回教大帝國地區分給英國跟法國委任統治。英國所處理的部分巴勒斯坦這塊,英國碰到巴勒斯坦人也為了避免發生糾紛衝突,英國在當地委任統治時也是設法跟當地人達到共識,身為管理者的英國是想讓這地方未來能變成國家,但同時英國也同意猶太人可以在巴勒斯坦這裡復國。

兩千多年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後來以色列王國被滅,導致猶太人千年流亡,後來興起了復國主義,想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復國。二戰時因為猶太人被納粹德國屠殺,得到國際同情,所以二戰盟國的共識是要讓猶太人有地方待,英國也就同意猶太人復國,但英國也同時允諾巴勒斯坦人在當地建國。因為一戰後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在二戰後改由聯合國託管制度來接手,所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為委任統治地巴勒斯坦訂出分割方案,讓巴勒斯坦人、猶太人各自建國,可是這方案把巴勒斯坦切割得很奇怪歪七扭八,但英國就不管了,想說反正聯合國已經處理了,於是英國便宣布將開始撤軍,並在1948.5.15這天將兵撤光結束委任統治工作,以色列就在同一天宣布建國,但因為聯合國這個方案實在太爛,讓阿拉伯國家很不爽,於是以阿戰爭也就在這一天開打,這就是英國放牛吃草處理方式。

延伸閱讀:Q&A192:台澎可以循以色列建國的方式嗎?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156705396/posts/348185800096641/?d=n


最後香港的問題,英國我盡力了。

香港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島跟九龍半島是領土主權屬於英國,那新界則是租借99年,對於香港島跟九龍半島,原本聯合王國想要把它們放進非自治領域名單,但在中國PRC政權大力影響下沒辦法放上去,國際社會在當時想的是「中國這麼慘那英國你就還吧!」而英國則想說「我在這經營這麼久,就還回去很可惜,不然主權還你,讓我繼續管理可以嗎?」中國PRC政權說不行,最後就是PRC政權代表的中國跟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中英聯合聲明》把香港島跟九龍半島的領土主權移轉給中國,租借的新界則是歸還。在聲明中有提到50年不變,英國原本想說是保不住,那我就提個這個50年不變吧。我們之前有說過這一開始就是一個幌子,不可能不變,一國兩制50年後要變成一國一制,在這過程中怎麼可能完全沒有任何變化跟過渡期?英國做這個只是想看看香港在中國50年治理下會變成如何,後來過20幾年變成現在這樣。

香港從原本英國殖民地到變成現在這樣,對英國來說是「是我盡力了」的例子。

更多香港當時背景可看這篇 https://wp.me/pd1HGm-c6

國際社會成員之所以無法介入干涉香港,也是因為國際法上的「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希望大家看待香港例子也要了解,香港人至今並未追求香港獨立,只是追求體制上的自治,而台灣人無論對香港有多特別的情感連結,也需要了解為什麼國際法規則是這樣,再來是香港跟台澎的例子不同,法理地位不同,所以不能說台灣會變成香港,希望大家好好思考。

國際社會所遵循的規範就是如此,每個規範背後都有要達成的目的,也都在維持國際秩序穩定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所以領土主權的歸屬狀況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建國的難度。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堅定地以史實、國際文件為依據,強調台澎領土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原因。

仔細思考一下,二戰後去殖民化其實有兩個階段:

1. 殖民母國、主權國,放棄殖民地主權。

2. 第二階段領土上人民要決定自己的方向,看要建國,還是併入另一個獨立國家。所以台澎主權未定其實白話來說就是台澎人民什麼時候要來自決?

台灣人民根本沒意識到有第二階段。

釐清現狀是台澎地位未定,那台灣人要改變現況的方式,是真的針對台澎地位的問題在處理嗎?之前台灣人說要從中華民國中獨立出來,但這主張基礎就不對了。

我們應該主張的是 #終止代管自決建國 #建國獨立

發表者:JourneyShin

Dream Big! Love Deep! Live Hard!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